✜ 霞喀羅國家步道的特色植物

✜ 首頁 -> 生態文化博物館 -> 霞喀羅特色植物物

霞喀羅常見的變色葉植物

霞喀羅國家步道位於新竹清泉鄉與五峰鄉之間,東起養老登山口(海拔1600公尺),西抵石鹿登山口(海拔1800公尺),全長23公里,整條步道海拔高度介於1600到1900之間,高度落差約300公尺,平緩好走,兩端皆可出入。
如果要走全程,一般遊客多從西邊的石鹿登山口往東邊的養老登山口而行,因為會順坡而下行,比較省力。

路程距離及所需時間
石鹿登山口 →(1.2K,30分鐘)→ 田村台駐在所遺址 →(1.8K,60分鐘)→ 霞喀羅大山登山口岔路 →(1.7K,60分鐘)→ 往霞山及麥巴來山岔路 →(1.7K,40分鐘)→ 楢山駐在所遺址 →(3.8K,70分鐘)→ 朝日駐在所遺址 →(0.4K,20分鐘)→ 霞喀羅吊橋 →(1.2K,20分鐘)→ 白石駐在所遺址 →(1.5K,40分鐘)→ 白石吊橋 →(1.2K,50分鐘)→ 武神駐在所遺址 →(2.4K,50分鐘)→ 馬鞍駐在所遺址 →(1.6K,45分鐘)→ 栗園駐在所遺址 →(0.8K,25分鐘)→ 木炭窯 →(2.9K,100分鐘)→ 養老登山口 

2001年8月,林務局辦理「國家步道設計規範」,選定霞喀羅古道,成為全國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,並對沿途自然生態及人文遺址展開調查研究,建立一套國家步道的典範,作為後續建設其他國家步道的參考。


從石鹿登山口進入,植群主要為楠櫧林帶與櫟林帶之間,海拔 1,600 至 1,900 公尺之間,植物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優勢樹種,並且混有一些桑科植物及針葉樹。森林中主要樹種為烏心石、長尾柯、青剛櫟、火燒柯、大葉校櫟、森氏櫟、狹葉櫟、昆欄樹、紅楠、山枇杷、木荷、九芎、山黃麻等,落葉樹種多為青楓、臺灣紅榨楓、櫸木、赤楊等。另外,石鹿有許多柳杉造林地,還有桂竹林,五峰鄉的桂竹品質優良,是全臺重要的桂竹生產地。清泉周邊有許多高大的櫸木,成為當地特色,從清泉、石鹿端進入霞喀羅國家步道 約 3 公里處,大片的臺灣杜鵑及西施花林,是步道的重要特色。


石鹿至楢山特色植物

烏心石
烏心石
刻葉紫堇
刻葉紫堇
長尾栲
長尾栲
臺灣杜鵑
臺灣杜鵑
山枇杷
山枇杷
胡麻花
胡麻花

楢山駐在所遺址設於大正11 年(1922年),位於霞喀羅大山向東延伸的凸稜間,寬闊平坦,基地總面積約610.21坪,標高1980公尺,因為此地盛產椎茸,故地名為「椎山」,卻誤植為「楢山」。 昭和年間,日本人在此地增設醫療所,是警備道上的重要據點之一。臺灣光復後,駐在所被改名為 「青山派出所」,民國58年(1969年)因房舍年久失修,不堪使用而裁撤。如今只剩下屋舍的夯土牆及駁坎殘跡。楢山之泰雅族語Hnhanuk,意指長尾栲密生之地,除了長尾栲之外,附近有許多巨大的二葉松、櫻花樹及台灣紅榨槭,風景優美。


白石駐在所是古道的中點,以此為界,西為清泉段,東為養老段。白石駐在所,舊稱「薩克亞金駐在所」,薩克亞金(Sakayachin)是泰雅族語,意指「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」。 台灣光復後,薩克亞金駐在所改名為「白石派出所」,並於民國58年(1969)年改建成今日的模規。 民國78年(1989),最後一名員警撤走後,白石駐在所才告廢棄。 白石駐在所是目前霞喀羅古道唯一保存完整的駐在所,其餘的駐在所都只剩土丘殘跡或完全消失。白石駐在所種有許多棵梨子跟板栗,算是比較特別的植物。


楢山至白石特色植物

日本板櫟
日本板櫟
霧社櫻
霧社櫻
血藤
血藤
西施花
西施花
櫸木
櫸木
臺灣二葉松
臺灣二葉松

白石駐在所之後,森林中的主要樹種為臺灣黃杉、臺灣二葉松、烏心石、長尾柯、青剛櫟、大葉校櫟、狹葉櫟、木荷、九芎、青楓、山漆、櫸木、臺灣赤楊、楓香、臺灣肉桂、山胡椒、紅皮、杜英、薯豆、山枇杷、臺灣胡桃、朴樹、通脫木、 臺灣八角金盤等。


馬鞍駐在所每到秋季,沿途的楓紅染滿山頭,是霞喀羅賞楓季必到之地。 這裡的紅葉主要為楓香,是族人早期種植段木香菇主要的使用木材。


白石至馬鞍特色植物

臺灣奴草
臺灣奴草
化香樹
化香樹
華參
華參
山漆山漆
紅皮
紅皮
青楓
青楓

栗園駐在所的桂竹林,夾道聳立,高可達10幾公尺,宛如綠林隧道,很多人都誤以為是孟宗竹,其實是桂竹


走到養老部落登山口,臺灣肉桂、青剛櫟、山櫻花是最容易看到的樹種,臺灣肉桂的果實又稱為「大馬告」,是很好的泰雅香料植物。青剛櫟上偶見大紫蛺蝶及扇角金龜在樹上吸食樹液,也是一大特色,但沒有導覽人員很容易錯過。


馬鞍至養老特色植物

阿里山北五味子
阿里山北五味子
許氏纈草
許氏纈草
小梣葉懸鉤子小梣葉懸鉤子
馬醉木
馬醉木
楓香
楓香
木荷
木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