✜ 認識霞喀羅步道兩端的泰雅族

  ✜ 首頁 -> 生態文化博物館 -> 認識霞喀羅步道兩端的泰雅族

秀巒養老端之主要族群為泰雅族基納吉群,為霞喀羅群之母群。大約四百年前,原住在賓斯博干(Pinsbkan,現今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)的泰雅族祖先武塔卡拉霍(Buta' Krahu'), 因原本居住地的人口繁衍耕地不足,並率領族人向北遷徙,翻越大霸尖山來到塔克金溪與薩克亞金溪流域居住,並成功驅趕斯卡馬允人(Skhmayun)。武塔因此佔有大霸尖山以北的廣大區域,並定居在鎮西堡。武塔共有七個兒子,其中兩個兒子在與斯卡馬允人的戰鬥中身亡, 而後的五個兒子,長子遷於泰崗,二子遷至薩克亞金,三子遷至塔克金,四子原住鎮西堡, 後來翻過霞喀羅大山到西邊的霞喀羅溪流域,成為霞喀羅群四社的共同祖先,幼子住在鎮西 堡。除了四子的後代成為霞喀羅群外,武塔其他四個兒子的後代就成了基納吉群。 


清泉石鹿端之主要族群為泰雅族霞喀羅群,霞喀羅群於清朝時已遷入新竹縣五峰鄉上坪溪支流 霞喀羅沿岸山地,建有四社分別為石加鹿社(Skaru)、卡奧干社(Gaogan)、塔給罕社 (Tagehan)、泰亦干社(Taegan) 。日治時期,日軍因多次的討伐,於 1924 年(大正 13 年)遷居北坑溪中游,其中石加鹿社建野馬(Yabagan),卡奧干與泰亦干兩社建羅卡火社(Rokaho) ,塔給罕社頭目 Kamin-Mari 建木喀拉卡社(Mukarawa),頭目 Kamin 死 後由 Batto-Wadan 繼任。1936 年(昭和 11 年)4月,一部份遷居苗栗橫龍山,餘者遷至桃 山,另外尚有未向南移動之石加鹿的一部分於 1928 年(昭和 3 年)復遷於泰亦干社附近另 建天同社(Tenton)。 


直到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,遂由當時的戶政人員任意為原住民命名,即為現今族人以漢族姓氏為家族的形式,又加上公路的開通打破了當時霞喀羅四社的領域概念,再透過 族人不斷的姻親、搬遷,四社之族人已分散在新竹縣五峰鄉石鹿部落、松本部落、上、下松 本部落、清泉部落、雲山部落、民都有部落、桃山部落及苗栗縣等地,鮮少使用霞喀羅四社之名自稱。 


= 關於泰雅族二三事 =


文面

文面是泰雅族人特有的文化,族人們認為文面是一種共同信仰的認知,凡少男少女到達一定的年齡層就自然而然地執行,類似成年禮俗。又聽聞沒有文面的少女就沒有人來提親而嫁不出去之說。文面分二個層級,第一個層級為成年期,男人先紋上額直紋,女人則文面頰橫紋。第二個層級為標示期,男人獵到山豬者及女人已學會織布者,男人紋下巴的直紋,女人則紋上額直紋,這都是前輩們傳下來的文化精神。

有人說文面代表美麗好看,每個部落皆有專人執行文面這項工作,不是任何人可做的,其工具介紹如下:

1.紋針:用竹籤做成兩排類似牙籤之物。

2.敲棒:以木頭削成棒子類似洗衣棒之物。

3.木炭(Liux-bandh):用木材燒過的炭磨成粉,和水攪拌成墨水。

4.煙油(Zyu-gaga):此物為原住民生火後,灶頭上的屋脊及屋樑產生油煙,其黑黑濃稠的物體作為傷口消炎用,尤其族人在牲畜去勢時,時常將此煙油塗抹傷口,有立即止血功效。


文面分直紋和橫紋兩種

1.直紋:通常是紋在男性的上額及下巴,上額的線條比下巴稍長些。

2.橫紋:紋在婦女左右臉頰,上額加上一道直紋(另據說霧社及廬山婦女們的直紋含有權威性,額頭分別多紋1至5道直紋,代表婦女手藝女紅的技巧優秀)。


樂器

原住民最能善用自然資源製作出樂器。例如竹簧琴,葉片都能吹出動人曲調,最具代表性的口簧琴就是原住民耳熟能詳的樂器。

口簧琴(Rubuw)可分竹片、銅片簧舌兩種:

1.竹簧片(Rubuw Rima):只有單片吹出聲音較單調。

2.銅簧片(Rubuw Beux):有單、雙、三、四、五簧吹出優柔溫雅聲。

在一般同年齡層的先輩們,每位皆會吹奏獨特的曲調,而且彼此都能聽出所吹的曲調涵義。男女情人甚至談情說愛時,亦藉由口簧琴來訴說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愛慕。

3.口笛:桂竹製成(Suyut),大部分延用河邊生長的蘆葦管製成,直笛只有前四洞,後面削成吹口,亦可吹出美好旋律。


編織

編織以男性的藤編及女性的織布來表現文物的特色,尤其是婦女的織布,為男女青年嫁娶時必要的禮數及嫁妝。

1.男士們善用背簍(Takin)或(Klii),繫上麻織品背帶(Wakin),用頭部頂著可背負百來斤東西且能行動自如。

另為男用藤帽(Qbubu)、藤編萬能袋(Pusi)、藤編餐盒(Topuk)、藤編濾酒器(Sisi),以及畚箕(B-luku)等,皆為男士們的手工藝品。

2.婦女大多以苧麻織成麻布(Pala)用以背負嬰孩及裹衣物用。男用上衣(Cipahin)沒有鈕扣,女用圍裙(Thawak)及禦寒用被蓋(Barax),婦女的巧手人人都能織。只為慶典喜事專用的禮服(Namu)手工非常繁複,配合多種顏色搭配,極為華麗。另外,男性族人亦可採用麻線搓成細繩,可編成男用背帶(Tokang)、(Kari)網袋和捕魚用的網(Psabuw)。


泰雅族服飾的圖騰表示上以紅色為主,象徵泰雅族的積極、進取之心與生命力,原因是在泰雅族的Gaga裡有一種說法,因為Utux(指惡鬼)最怕紅色,所以泰雅族將衣服用暗紅色的顏料是具有嚇鬼的作用;若是用在衣服上的話,前面的圖案主要都是織成菱形狀花紋也比較單一,這圖案象徵祖靈的眼睛,具有保護作用;背部的圖案則是用較複雜的花紋來阻赫Utux。


另外女子的織布工具與男子的狩獵工具一樣,有一些禁忌,例如這一套工具是出自那一位男子,將來修整就得請原來製作的人來處理,一套織布工具不能經過二個男人的手,否則後來修整的人會因冒犯禁忌而患足疾,但是淘汰舊的再重新製作則無此限制。目前清泉白蘭部落中,還有在織布的族人已經越來越少,較有名是位在白蘭部落阿秋泰雅編織工作坊的阿秋媽媽,仍保留傳統織布的技術工藝,從剝皮取麻線的動作到織品手工完成。

建築

泰雅族家屋主要有半豎穴式木屋與平地竹屋:

‧半豎穴式木屋:有造基屋、立柱、築壁、架樑、蓋頂、安門窗、室內之安置。 

‧平地竹屋,依功能性區分如下:

一、屋舍:有兩個房間,夾著爐灶相對。竹子作牆,分別給男女主人睡。另外在外面的地上鋪鹿皮或布毯,給小孩子。沒有棉被,利用爐灶燒柴取暖。 

二、穀倉:有四根腳柱,每根柱子都磨得很平滑,以免老鼠沿著梯子爬上穀倉。 

三、首棚:除蘭嶼達悟族,其餘各族,過去有獵首的習慣。原因有:報復、建功、保衛勢力範圍、祈福消災。

    照頭顱新舊由右至左排列。這種頭骨架子稱為「首棚」,建在頭目住屋附近。獵首習俗日治時代已被禁絕。 

四、敵樓:部落入口處設置瞭望台,由族裡的青年來擔任警戒。上下瞭望台的梯子是用木頭或竹子做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