✜ 霞喀羅國家步道兩邊部落

 ✜ 首頁 -> 關於霞喀羅 -> 霞喀羅國家步道兩邊部落

1. 秀巒、養老部落

 (1.) 歷史沿革 

秀巒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,亦稱為控溪部落,為溪流的交會處,泰雅族語稱作 「Hbun-tunan」,屬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。「Hbun」是泰雅族語劍突的意思,兩條肋骨交會 處象徵溪流的匯集,而「tunan」意為市集之處,因古代附近山區各部落的族人經常聚集在此 處交換物品,相傳這裡是泰雅族向北、向東移民必經之道。日治時期時此地並無泰雅族人居 住,日人在此設置武器彈藥庫與控溪駐在所,是霞喀羅警備道路上最大的駐在所,臺灣光復 後泰雅族人則紛紛遷來此地居住。因部落內有天然碳酸野溪溫泉,入秋後亦可欣賞楓紅美景, 吸引不少遊客前往,部落周遭多有商家聚集,亦有軍艦岩、軍艦岩吊橋、屯野生步道、控溪 吊橋、秀巒國小、秀巒派出所等資源。 

秀巒部落

養老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,泰雅族語稱作「Yulu」,又稱延老、幼羅,泰雅族語 意為穀倉支柱上的防鼠板,位於白石溪右岸、西那吉山北麓,為最靠近霞喀羅國家步道的部 落,發源於約 180 年前,泰崗社部分族人來此地耕作,因土地肥沃便永久定居下來,原居住 地在延老派出所西北方500 至 600 公尺處,民國 84 年因地基滑落因素,於是搬遷至原本哈 嘎部落的位置,「哈嘎」意為又平又寬的山肩平台,好像人工特意開闢的,現在統一稱做為養 老部落,而養老部落在搬遷的過程中,部落成員不斷的流動增減,許多族人從附近聚落如泰崗、錦路、新光等移居過來,亦有部分族人從五峰鄉沿著霞喀羅古道遷移至此處。

養老部落

(2.) 地理環境 

秀巒部落位於在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 4、5 鄰,海拔約 900 至 1,000 公尺,為平緩的山 坡地,部落建築在白石溪畔,為塔克金溪(又稱泰岡溪)、薩克亞金溪(又稱白石溪)交會處,兩溪匯流成馬里闊丸溪(又稱玉峰溪),而薩克亞金(Sakayachin)之泰雅族語意為「可用作磨利刀鋒的亮白石頭」、馬里闊丸(Mrqwang)意為「水源地」,溪邊則有數個非常平易近人的野溪溫泉小池通稱其為「秀巒野溪溫泉」。北鄰田埔部落,東南方鄰泰崗部落,西南鄰錦路部落, 部落總面積共約 22 公頃。 

秀巒部落

養老部落位在秀巒部落的西南方,海拔 900 至 1,500 公尺,經錦路部落後便抵達養老部 落,東邊為新光部落,西南鄰養老山,位處基納吉山西側的坡地,薩克亞金溪流經部落,而由養老山、基納吉山及布努加里山串起的養基布 O 型縱走深受登山客喜愛,此處亦是大霸尖 山往北延伸稜線的一部分,大霸北稜步道一般是由鎮西堡神木群開始算起,這條稜線經過馬 洋山、南馬洋山、馬洋池、中霸坪、大霸尖山的路線。大霸尖山對泰雅族來說是力量與生命 的起源,能走在這條稜線上,即使僅是一小段路,對朝聖族人的心境感受,也是十分神聖而 珍貴的。 


(3.) 人口與聚落 

秀巒部落為聚集型聚落,以秀巒國小為中心之區域為主要聚落,其餘位在主要聚落的南、 北方至控溪吊橋對面土地皆有零星小聚落,目前居住戶數約 57 戶,居住人口約 203 人,為 秀巒村的村治所在,秀巒派出所、秀巒村辦公室與衛生室皆位於此處。 

秀巒部落

養老部落為聚集型聚落,並有零星築公路而居的小聚落,目前居住戶數約 17 戶,居住人 口約 45 人,年齡結構以 40 至 50 歲左右之族人為大宗,70 歲以上佔少數。部落規模不大, 依地理位置分成上養老及下養老。而屋子是水泥、鐵皮建築,大多為一層樓,外觀簡單、樸 實,每戶皆至少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,栽種各種農作物。

養老部落可愛的小朋友


(4.) 經濟產業 

此區域之生產大部份以農業為主,包括桂竹筍、水蜜桃、水梨、甜柿、高冷蔬菜、段木 香菇、山藥與雪蓮等高經濟作物,亦有少量加工農產品,如甜柿乾、紫米露、白糯米露及小 米露等。而因此區域擁有天然野溪溫泉、大片楓樹林及屯野生步道等觀光景點,居民多經營 餐飲、民宿、露營區、泡湯屋及高山嚮導等行業,部分族人則以打零工維生。 

養老部落

2. 清泉、石鹿部落 

(1.) 歷史沿革 

清泉部落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,為霞喀羅警備道路的起點,主要族群為泰雅族原住民, 屬霞喀羅群、白蘭群及少部分澤奧利語系麥巴來群,以前各居住於不同的山頭,日治時期為 方便管理而將族人遷居於此地,亦有少數客家人居住於部落內。擁有天然溫泉資源,過去泰 雅族人稱「自然的熱水」為 Ulay-mklix,因此將此地命名為「Ulay」(嵨瀨),是族人泡澡寒 暄的好地方。日治時期為日人在此區域內之重要據點,且鏈結溫泉資源與霞喀羅警備道路成 為當時的觀光勝地,並設置「井上溫泉療養所」。日後也設置「清泉農特產販賣中心」等遊憩 據點,為張學良故居現址,當時以「溫泉試浴」名列新竹八景之一。 

清泉部落

1913 年(大正 2 年)霞喀羅戰役時,警部補井上國太郎駐紮於此,因此援用其姓氏作為 分遣所、警戒所及駐在所的名字,後更名為清泉派出所,其右側有醫務所,右下方則另有武 器彈藥庫和禁閉室,並設有「酒保」提供糧食、日用品,而此處亦有與賽夏族埋石立誓的歷 史故事,目前已改建為五峰鄉公所設立的「藝術之森」園區,供在地藝術家進駐,前方的石砌駁坎仍保留著舊有的模樣。駐在所下方設有由甲種巡查擔任教師的蕃童教育所,現為五峰 鄉公所管理的「森之蛹」建築。1946 年(民國 35 年),張學良將軍在西安事變後幽禁於舊時 的井上溫泉療養所,與族人成為好朋友,其居所於葛樂禮颱風後沖毀,日後便原地重建為紀 念館「張學良故居」,而清泉亦成為知名作家三毛暫時的歇腳處以及尋找靈感的地方,如今新 竹縣文化局將清泉部落、清泉溫泉、張學良故居、原住民族館及藝術之森藝術園區串連規劃 為溫泉風景特定區,以發展原鄉部落觀光產業。 

清泉部落

石鹿部落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,族群人口是泰雅族賽考列克族群-馬卡納奇系統的霞 喀羅群,原居於鎮西堡,後因耕地不足,曾遷往盡尾山麓居住,後遷入霞喀羅溪流域,則為 今日石鹿部落之區域。部落名「Skaru」在泰雅語中意為「烏心石」,因本地早期遍布烏心石, 烏心石木材相當堅硬耐用,亦帶有強悍勇猛之意,其音譯又可稱為石加祿、霞喀羅,此處亦 可稱為「Wurau」,意為土質泥沙較為鬆軟之地。最早之文史紀錄為清朝文獻《淡新檔案》, 其中便有記載清朝將領林朝棟與石加祿社族人交涉之情形,日治時期時,因著霞喀羅事件的 發生,日人為壓制及管理石鹿部落族人,便於部落內設置駐在所與砲台,成為此區域最早的 前哨戰略地,而後並設有神社及忠魂碑以紀念霞喀羅事件,石鹿駐在所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更 名為石鹿派出所,直至 1989 年(民國 78 年)廢除派出所後遺留至今,但已無人管理維護, 神社的遺址及忠魂碑現則成為范家和何家的家族墓地。 

石鹿部落

(2.) 地理環境 

清泉部落位在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 8 至 10 鄰及 15 至 17 鄰,海拔約 600 公尺,為桃山 村最大的河谷平原區域,部落散置在上坪溪兩岸,北鄰族人俗稱四鄰(士林)的黑崮部落, 西北方鄰民都有部落,西南方鄰民生(三叉路)、松本及石鹿部落,東方則鄰白蘭部落、土場 部落及出河部落,部落總面積共約 88 公頃。清泉部落亦為通往林務局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 及雪霸國家公園觀霧遊憩區的最佳中繼站,榛山、檜山及樂山等兩千多公尺高的大山比鄰, 更為前往大霸尖山、小霸尖山登山口的必經區域,西邊則有民都有大山,東邊有鳥嘴山、大窩山及比林山,合稱鳥大比縱走,甚受登山客喜愛。 

清泉部落

石鹿部落位在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 19 鄰,海拔約 1,400 至 1,600 公尺,位於清泉部落 的西南西方約 4,200 公尺一帶,霞喀羅溪及麥巴來溪流經部落,北鄰民都有大山,南鄰民生、 松本部落,是清石道路上最後一個部落,亦是最靠近霞喀羅國家步道登山口的部落,總面積 共約 175 公頃。石鹿部落北邊為民都有大山,西邊有高橋山、霞喀羅大山亦受登山客喜愛。

石鹿部落

 (3.) 人口與聚落 

清泉部落為聚集型聚落,共有 192 戶,但實際居住於部落者僅有約 57 戶。在 1963 年 (民國 52 年)葛樂禮颱風以前,清泉天主堂位在今日頭目廣場的位置,上坪溪畔則為族人 居住的聚落,葛樂禮颱風導致的風災將溪畔的房屋淹沒在數十公尺以下,改變原有的聚落型態。 

清泉部落

石鹿部落原為聚集型聚落,在霞喀羅事件後,部分族人遷往黑崮、民生部落居住,留下來 的族人則形成石鹿部落,自國民政府遷台時期至 2004 年(民國 93 年)歷經艾莉風災之後, 族人為了生活及就學上的便利,多遷居於清泉部落及竹東鎮居住,現為分散型聚落,族人沿 公路而居,僅剩少數幾戶人家居住原址,其餘多為農地、果園、露營區等產業用地。 

石鹿部落

(4.) 經濟產業 

此區域大部份以農林為業,農產部分以栽種水蜜桃及甜柿等果樹為主,段木香菇為副, 其次為甘藷、玉蜀黍、蘿蔔、甘藍等蔬菜作物,林業則以伐木、竹材為主。而因此區域鄰近 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、大霸尖山登山口、霞喀羅國家步道,並擁有清泉溫泉、清泉天主堂、 張學良故居、原住民族館、三毛夢屋及藝術之森藝術園區等觀光資源,居民除農林業外多從 事餐飲、民宿、露營區、高山嚮導及手工藝品製作等行業,少數居民從事軍公教,部分族人 則以打零工維生。 

石鹿部落